游客您好,欢迎访问快乐车!

润滑油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润滑油 > 正文

全合成机油与基础油分类
时间:2019/3/19 13:32:58  阅读次数:4847次

  机油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。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,占约95%的比例,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;添加剂则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,赋予某些新的性能。

 

 

基础油分以下5种类别:

 

第一类是传统溶剂精炼矿物油。
   是用石油炼制过程中,残留在塔底的产物炼制而成的。虽然这个炼制了一下,但是工序简单,杂质比较多,而且分子杂乱无章。

 

第二类是加氢裂解矿物油。
  以上两类都称为矿物油,矿物油的基础油是原油提炼过程中,在分馏出有用的轻物质(如航空用油、汽油、柴油……等)之后,剩下来残留的塔底油再经提炼而成(再剩下就是沥青);就本质而言,它是运用原油中较差的成份,原油中存有几千个不同的混合物分子组成,提炼技术即使再精进,亦无法将其中不良物,杂质去除殆尽。

 

第三类是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。
  此类基础油原料和前两类是一样的,嘉实多公司从1999年开始开始使用III类基础油VHVI代替原来配方的PAO;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,现在在VHVI上又有了1DW(加氢裂化—异构脱蜡)雪佛龙公司专利;MSDW(加氢处理一加氢异构化和加氢裂化—选择性脱蜡)埃克森美孚公司专利;XHVI(加氢异构化生产超高黏度指数)壳牌公司专利,现在都称为合成基础油;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半合成油基本都是使用MSDW技术,称为合成科技。

 

第四类是聚α-烯烃(PAO)。
  是来自于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,通过净化分解出乙烯,丙烯,再经聚合,酯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液。

 

第五类一般称为脂类
   就是通过提炼动,植物(生物)脂肪酸和醇化学合成的双酯,多元醇酯,聚醚,硅油,磷酸酯等;酯类本来是有油性的。

 

半合成机油使用的是第三类基础油;全合成机油是由用的是第三、四、五类基础油混合而成。

 

合成机油概念之争

   嘉实多从1999年起开始使用一种通过加氢工艺制成的基础油代替原来配方中的PAO基础油,而触犯美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PAO基础油供应商的利益因而引起争端,诉至美国联邦法庭。作为最大的PAO基础油制造商,美孚认为只有PAO或酯类基础油才能称为合成润滑油,而后者仅仅是矿物油的变种。

 

   在这个案子之前,这是全世界润滑油行业的普遍共识。就在嘉实多要败诉之时,嘉实多的律师拿出了美国最权威的韦伯斯特字典,把英语synthetic:合成 这个字的解释念了一遍“人造的;人为设计的,编排的或者生产的,为了模仿或者替代通常实体的”。律师说,车用润滑油自然界没有吧?自然界只有石油,所以我们通过工业手段生产出来的都是人造的,所以即使是矿物油,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人造的,就是“合成”。 最后这场官司嘉实多赢得实质上的胜利。

 

   而嘉实多背后为其提供基础油的壳牌石油是最终最大的胜利者,在1973年,由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研发的超高黏度指数加氢异构油(VHVI)和极高黏度指数全加氢异构油(XHVI或UHVI)因成本远远低于PAO(聚a-烯烃),性能却非常接近,成为新一代的化学合成油。至此VHVI和UHVI亦正式认可成为合成机油。而进入21世纪后,美孚亦开始在其合成润滑油产品中加GroupIII基础油(即美孚MSDW基础油),作为全合成润滑油产品销售。

 

聚α-烯烃(PAO)基础油

   . 在本质上,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份,加以化学反应并透过人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,其分子排列整齐,抵抗外来变量的能力自然很强,因此其对热稳定、抗氧化反应、抗粘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的多。

  · PAO粘度指数高,一般都在135以上,而矿物油基础油一般在85-90,精制矿物油基础油一般在95左右。精制程度更高的如III类基础油一般在120左右。

  · PAO倾点低,比矿物油具有更为优异的低温流动性。

  · 高品质的PAO氧化安定性高,在RBOT测试中,(聚α-烯烃合成基础油)达到压降的时间是Ⅱ类加氢基础油的3~4倍,是Ⅲ类深度加氢基础油的1.5~2倍。

  · PAO油品挥发性低。蒸发度高,会增加润滑油油耗的增加和转化催化剂的中毒,基础油具有低的挥发性变成一个重要的指标。

  · PAO具有优越的热安定性,耐高温,分解少,其热安定性与双酯相当,优于矿物油和烷基芳烃,PAO与多元醇酯的混合油有很好的热安定性。

 

  PAO与添加剂溶解性不好,因为添加剂能溶于酯,酯能溶于PAO,因此常常要和酯(通常是二酯和多羟基酯)调配。

 

酯类基础油

  · 酯类合成的机油,广泛用于航空、高性能机械、赛车领域,也是一种新出现的全合成型润滑油。

  · 酯类油的特性是酯类分子中所含氧元素使它具有正电极,含氢元素使它具有负电极,由于电极作用,可以使酯类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,形成一层称为黏附分子油膜。

  · 那些依靠黏度而形成油膜的润滑油,在引擎停止工作的时候,会从金属表面流走,两金属表面的油膜已经消失,当引擎再次启动时,引致干摩擦的出现。

  · 而脂类油自带的特性则会避免干摩擦的出现,酯类油在一般情况下,会在两接触面间形成一层连续的油膜,这层油膜在重负的情况下也不易断裂,在两个金属表面保持液态润滑的作用---防止金属与金属间直接接触,从而减少摩擦。这便是酯类油在临界润滑情况下的优胜之处。

  · 其他基础油(包括PAO)要通过添加剂实现这个性质,所以单论润滑性能,酯类是最好的。

 

   酯类油的劣势在于其水解安定性和材料的兼容性。由于含有极性基团,所以酯类油容易吸潮。聚酯对纯水的稳定性还算不错,在酸碱环境下不稳定。由于机油中含有许多含磷,硫的添加剂,而且工作过程中会有磨损下来的细小金属颗粒,在金属催化下添加剂会产生酸性物质,进一步催化了酯的水解,而引起润滑性能衰减。酯类对某些结构的橡胶制品会有明显溶胀,也是其弊端之一。不过这些缺点都会通过适当的改性添加剂缓解了。

 

换油周期
   合成润滑油的性能优于矿物类润滑油,故大型飞机的发动机多使用合成润滑油。目前来说,主流的航空润滑油基础油一般采用高端、性能优越的多元醇酯,即三羟甲基丙烷酯或者更好的季戊四醇酯。民航飞机单趟飞17000多公里都不用换机油。用到汽车发动机,理论上延长保养周期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
   换油周期要由几方面决定,一是机油品质,二是行驶里程,三是使用时间,四是衰减测试。周期短或有些浪费;但如果时间长、润滑性能已衰减,还继续使用就会造成发动机部件受损,则是得不偿失。优质的全合成机油一般建议一万公里或一年,先到为准。但最保险的方法是,当新换一款机油,平时要留意发动机动力、噪音、流畅度;定期到修理厂检查。最后决定该车用这款机油的换油周期。


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声明
Copyright 2018  快乐车 辽ICP备17020414号-1
最终解说权归本站所有  版权所有:鞍山经济开发区汇丰商行